風水玄學

午後到黃昏的靜謐時光 | 從正午到日落的悠閒提案 | 自午至酉:台灣人的慢活哲學

午後陽光正熾熱,自午至酉這段時光總讓人特別有感觸。記得小時候阿嬤常說:「日頭赤炎炎,隨人顧性命」,但這段時間其實藏著台灣人最真實的生活節奏。下午茶時間的巷口麵攤,老闆娘總會多送兩塊油豆腐;黃昏市場的攤販們扯著嗓子喊「最後一盤50塊」,都是這個時段獨有的風景。

時段 台灣常見活動 特色
午時(11-13) 辦公室午休、學生放學 便利商店微波食品熱銷
未時(13-15) 午茶時間、傳統市場收攤 手搖飲店開始排隊
申時(15-17) 黃昏市場開張、公園運動 阿公阿嬤帶孫子溜滑梯
酉時(17-19) 下班車潮、晚餐準備 家家戶戶飄出炒菜香氣

這段時間最有趣的是看街坊鄰居的互動。我家隔壁的雜貨店阿伯,每到申時就會搬出塑膠椅坐在騎樓,邊剝花生邊和路過的每個人打招呼。對面的美髮院阿姨總在未時過後開始幫客人捲頭髮,電棒捲的熱氣混著髮膠味飄到街上。這些日常片段就像岳飛《論馬》裡寫的「食盡一束刍,飲盡一斗水」,看似平凡卻充滿生命力。

黃昏時分的廟埕更是熱鬧,賣麥芽糖的阿伯推著腳踏車叮叮噹噹地來,下棋的阿公們為了悔棋吵得臉紅脖子粗。有時候會看到放學的國中生蹲在便利商店門口吃關東煮,書包隨意扔在地上。這些畫面讓我想起古詩裡說的「日之夕矣,羊牛下來」,只不過我們現代人是用機車鑰匙和悠遊卡迎接夜晚。

自午至酉

午後到傍晚的這段時間,古人都在做些什麼?其實古代人的作息跟現代差很多,他們沒有手機可以滑,也沒有冷氣可以吹,但生活反而更充實呢!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在這段時間都怎麼打發時間吧。

古人下午最常見的活動就是「午睡」啦!特別是夏天,天氣熱得要命,他們都會在樹蔭下或涼亭裡小憩一下。像蘇東坡就超愛睡午覺,還寫詩說「日長睡起無情思,閒看兒童捉柳花」,完全就是現代人週末的寫照啊!不過農民就沒這麼好命了,他們下午還是要繼續下田工作,直到太陽西斜才能休息。
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傍晚時分,古人最愛做的就是散步了,他們叫這個「踏青」或「散步」。特別是有錢人家的小姐少爺,最喜歡在這個時間出來透透氣。唐朝詩人王維就常寫黃昏散步的詩,像是「空山新雨後,天氣晚來秋」,把傍晚的悠閒感描寫得超有fu~

時段 活動 代表人物
午後 午睡、讀書 蘇東坡
申時(15-17點) 耕作、工作 農民
酉時(17-19點) 散步、賞景 王維

除了這些,古人下午還會做些手工藝,像是刺繡、編織之類的。大戶人家的小姐們常常聚在一起繡花,邊聊天邊做女紅,根本就是古代的姊妹下午茶時間嘛!而文人雅士則喜歡在這個時間練字、畫畫,或是跟朋友下棋喝茶,過得超文青的。

說到傍晚,就不能不提「晚課」了。古代讀書人每天都要溫習功課,傍晚光線變暗前是最後的讀書時間。他們會抓緊時間背書、寫文章,等到天完全黑了才點燈休息。這種用功的精神,現在的大學生看了應該會很慚愧吧!不過農家小孩就沒這麼輕鬆了,他們傍晚還得幫忙餵雞餵鴨、收拾農具,真是從小就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呢。

最近在看古裝劇時常聽到「午時三刻」、「酉時」這些時辰說法,突然好奇「自午至酉到底是幾點到幾點?台灣人必知時辰小知識」。其實這些傳統時制在台灣民間還是很常見,像是算命、農民曆都會用到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時辰對應的現代時間,讓你下次聽到不會一頭霧水。

傳統一天分為12個時辰,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。最簡單的記法是從子時(晚上11點到凌晨1點)開始算起,依序是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古人說的「午時」就是我們現在的中午11點到下午1點,而「酉時」則是下午5點到7點,所以「自午至酉」就是從中午11點到傍晚7點這段時間。

這邊整理一個對照表給大家參考:


時辰 現代時間 常見說法
23:00-01:00 半夜子時
01:00-03:00 凌晨丑時
03:00-05:00 清晨寅時
05:00-07:00 日出卯時
07:00-09:00 早辰時
09:00-11:00 上午巳時
11:00-13:00 正午午時
13:00-15:00 下午未時
15:00-17:00 傍晚申時
17:00-19:00 日落酉時
19:00-21:00 晚上戌時
21:00-23:00 深夜亥時

在台灣的傳統習俗中,這些時辰其實很有講究。像是結婚看時辰、搬家入宅選吉時,甚至連中藥的服用時間都會參考時辰。例如「午時茶」就是要中午喝才有效,而「酉時」被認為是腎經運行的時間,這時候吃補腎的食物效果最好。下次聽到老人家說「申時下雨」或是「卯時起床」,你就能馬上知道大概是幾點鐘了。

自午至酉

為什麼古代要把下午分成午、未、申、酉四個時段?

古代人將下午細分成「午、未、申、酉」四個時段,其實跟當時的生活作息和自然觀察有密切關係。古人沒有手錶,全靠太陽位置來判斷時間,所以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,每個時辰對應現在的2小時。下午這段時間特別重要,因為是農作、工作到休息的過渡期,細分時段能更精準掌握日常安排。

這些時辰名稱可不是隨便取的,每個都有它的含義。像「午時」就是正中午,太陽最高最熱的時候;「未時」大約是下午1-3點,太陽開始西斜;「申時」是3-5點,古人常在這時候結束農作;「酉時」則是5-7點,太陽準備下山,該回家吃晚飯了。這樣劃分讓生活作息更有規律,也方便大家約定時間。

時辰 現代時間 古人的日常活動
午時 11-13時 吃午餐、午休
未時 13-15時 繼續農作或工作
申時 15-17時 收工、準備回家
酉時 17-19時 吃晚飯、休息

這種時間劃分方式也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。他們發現不同時段的陽光強度、溫度變化都有明顯差異,連動物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。比如「酉時」雞要回籠,所以用「酉」這個字(原意是酒器,象徵收斂)。把下午分成四個時段,等於是把太陽西沉的過程細緻記錄下來,方便安排各種活動。

古代社會以農業為主,時間管理對耕作非常重要。什麼時候該澆水、什麼時候該收割,都要看天吃飯。下午這段時間尤其關鍵,太早或太晚做事都可能影響收成。比如「申時」收成作物可以避開正午的酷熱,又能趕在傍晚露水來臨前完成。這種智慧累積下來,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時辰制度。

在〈午後到黃昏的靜謐時光 | 從正午到日落的悠閒提案 | 自午至酉:台灣人的慢活哲學〉中留言功能已關閉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